对于应试教育,我的评价一直是烂中烂。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说,应试教育也有好处,什么为了更好的“阶级跃迁”,什么保证公平,把大家拉到同一起跑线上。我感觉就像这些话跟高考时候标语一样,什么“提高一分,干掉千人”?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人,不应当被视作阶级跃迁的工具。更何况阶级跃迁本身就带有背叛自己阶级的意思,我很不喜欢。

教育公平吗?首先教育在资源上就不公平,而且富人的教育和穷人的教育在同一地区也不公平,这就导致教育整体会向富裕地区倾斜,会向富人倾斜,最终寒门难出贵子。而且,即使在录取取向上保持一致,教育本身带来的质量也会差别,能得到更好教育资源的孩子,在大基数上会优于教育资源贫乏的孩子。因此,教育的不公平你无法以任何手段消除,这是由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的。

其次,关于阶级跃迁,无论在什么教育下,阶级固化是必然的。富人的孩子比穷人的孩子更能被接纳进富人的圈子,而穷人想要完成阶级跃迁,光是完成对自身阶级的背叛是不够的,还要带着敲门砖——资产。富人孩子在父母光环的荫庇下,比穷人孩子不知容易多少倍。一个暴发户进入富人圈子,比一个穷读书的进入富人圈子要容易的多。学历不是阶级跃迁硬资产,没文化可以学,但没钱却很难赚。

因此,公平和阶级跃迁,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教育决定的。现在教育处于在很工具化的位置,但教育本身的任务是什么,很多人却无视了。教育是为了育人,塑造人,不是训练人。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,把教育与训练混为一谈了呢?教育是希望能够培养孩子有健全的人格、良好的责任感、对于他人抱有关怀和同理心、不畏强权。这样,无论孩子未来处于什么样的环境,他都能维持自身的稳定,走上正确的道路。我无意谈论何为道德,何为正确,因为这要争论好久。我希望无论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是失败或是成功,孩子都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。孩子也不必在这么早的时候,就要承受因人格残缺所带来的苦楚。我们的选拔制度会让大部分无法接触更高等的教育,但在这之前,所有的孩子都值得拥有更安定的灵魂,不是吗?

虽然如此,但统治阶级教育的完善程度,不是无产阶级所能比的。公共教育不应该放弃人格教育,这是对的,否则大部分无产阶级不仅在竞争被淘汰,而且在自身的精神建设上还有所亏损。但这些年所谓的“素质教育”,本质上仍然是应试的,把素质当作一项用以考核标准,这本身就很荒谬。应试教育不断将人量化为一个个尺度,具体的人不见了,只留下抽象的数字。因此,教育拥有了可计算性,教育就可以被流水线化。这不是秘密,教育以极为机械的尺度完成对人的数字化规训。但个体的人并不会单纯因为自身被可计算性肢解而消失,他会痛苦,会沉沦,会异化。所谓小镇做题家,就是在应试教育尺度下被数字化规训的人。这种教育制度应该被消灭。

总有人说,说应试教育不好,是不是想堵上阶级流动唯一的道路?我想,这反问不过是固守现有阶级的表现,甚至是出卖本阶级利益,向统治阶级献媚。我们为何不为我们的阶级谋取更多的利益,而偏偏挤破头以背叛本阶级呢?我们为何彻底消灭阶级的桎梏呢?我们社会的应试教育,并不是为了阶级流动,而是为了完成规训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,你只有得到足够的规训认证,你才能被允许在社会上谋求更多的生存权利。但这是被迫的,绝不代表是好的。而且规训认证对于统治阶级的约束是孱弱的。你们不应该把应试教育、高考看作是窄门,窄门从来不存在。所谓阶级流动的道路,只是统治阶级大棒与糖的把戏,他们绝不会用它来让无产者脱离苦海。

事实上,对于这个问题最焦虑的人是中产阶级,因为无产者明白教育这条路几乎是不可能。这些年话语的转变,代表有不少中产阶级生活质量下降了。我国的中产阶级并不像国外那样富裕,他们幻想着依靠统治阶级留下的所谓的窄门,完成从中产阶级到资产阶级的转变,但经济不景气使得资产阶级也逐渐收缩窄门,同时压榨中产的财富。由于中产阶级的软弱性,他们会暂时看着像倒向了无产者这一边,但仍然幻想着恢复原来的生活,重新获取向上的通道。这是中产阶级的作用,他们就是一块垫片,可以用来分化无产者,让对下的剥削看起来不那么严重,对上的反抗听起来不那么刺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