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人按照平均主义去或者公平公正去理解,会觉得这句话很怪,因为“寡”与“均”似乎没有什么关联,而应该作“不患贫而患不均”才对。

但古代经学家并没有这个疑惑。在《论语集解义疏》中说:

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 註 孔安國 曰 :「國 ,諸侯 也 ;家,卿大夫也。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,患政治之不均平也。」不患貧而患不安。註孔安國曰:「憂不能安民耳,民安則國富。」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註苞氏曰:「政教均平,則不患貧矣;上下和同,不患寡矣;大小安寧,不傾危也。」

显然,“均”不是均贫富的意思,而是政治均平。《日讲四书解义》更为清楚:

夫季氏之患,亦特患寡與貧耳。丘聞之,諸侯之有國,大夫之有家者,不患人民寡少,而患上下之分僭亂而不均;不患財用貧乏,而患上下之心乖離而不安。蓋所謂貧者,乃起於不均耳。若上下之間皆得均平,則各收其所入,各享其所有,何貧之有?所謂寡者,亦由於不和耳。若上下均平,共相和睦,則在此不求有所增,在彼不知有所損,何寡之有?惟均與和,則未有不安者。名分既定,而無所疑,嫌隙不起,情誼相屬,而恆相保,禍亂潛消,又何傾之有哉?夫為國而至無貧,無寡,無傾,則內治既修,外患自息,近者悅,而遠者自服矣。

政治上的均平就是上下之间遵守礼法,针对的就是季氏的问题。

但这句话其实也常常因为各种目的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,这点自古就有了。

比如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·度制》:

孔子曰:「不患貧而患不均。」故有所積重,則有所空虛矣。大富則驕,大貧則憂。憂則為盜,驕則為暴,此眾人之情也。聖者則於眾人之情,見亂之所從生。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,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,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,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,故易治也。

这里的用法就有别于传统经学,甚至改成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了。

具体参看论文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解说